汽車安全性在發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突破?

汽車安全性在發展史上有諸多重要突破,如三點式安全帶、安全氣囊、雨刮器、轉向燈、差速器、ABS 與 ESP 等的發明與應用,還有人工智能融入帶來新變革,以及 2023 年車載智能安全系統普及等成果。這些突破涵蓋主動與被動安全領域,從基礎的輔助裝置到先進的智能系統,不斷提升汽車安全性,保障駕乘人員及行人安全,推動汽車安全標準持續進步。

1959 年,沃爾沃工程師尼爾斯·博林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無疑是汽車安全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創新性地將肩帶與腰帶相結合,在碰撞瞬間能有效分散沖擊力,大大降低了乘員死亡風險。沃爾沃更是慷慨開放專利,促使這一救命裝置得以在全球普及,至今已挽救了超過百萬人的生命。

1980 年,奔馳首次將安全氣囊搭載到汽車上。最初它源于美國工程師約翰·赫特里特 1953 年的構思,經過多年發展,現代安全氣囊擁有多級充氣與智能感應系統,每年能避免超過 2.5 萬例致命傷害。

汽車行駛過程中,視野至關重要。1903 年瑪麗·安德森設計出雨刮器,1923 年博世將其電動化后,雨刮器成為法規強制配置,為駕駛員在惡劣天氣下提供清晰視野。

1939 年別克工程師發明轉向燈,終結了過去那些危險的示意動作,還催生了現代車燈語言體系,讓車輛間的“交流”更加規范安全。

20 世紀初路易斯·雷諾發明的差速器,利用行星齒輪組合理分配動力,極大降低了車輛在彎道行駛時的側翻風險。

1978 年博世推出的 ABS 防抱死系統,以及 1995 年問世的 ESP 車身穩定系統,更是主動安全領域的重大突破,它們降低車禍概率達 35%,后被歐盟列為強制配置。

進入現代,人工智能融入汽車安全領域,從事故預防到應對,從與被動安全裝置協同到自動駕駛升級安全標準,全方位重塑汽車安全。2023 年,車載智能安全系統普及、行人識別系統成為標配、電池火災預防技術提高、無人駕駛商業化加快,這些都展現出汽車安全不斷進步的步伐。

汽車安全性的發展是一部不斷創新與突破的歷史,從最初簡單的安全裝置,到如今先進復雜的智能系統,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與心血,為人們的出行保駕護航,也讓未來出行安全充滿更多可能 。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藍電E5 PLUS
藍電E5 PLUS
9.98-16.58萬
獲取底價
冒險家
冒險家
23.58-34.58萬
獲取底價
深藍L07
深藍L07
15.19-17.39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四輪動平衡不做,會出現輪胎磨損加劇、油耗增加、零部件加速損耗、操縱感降低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等后果。車輪在制造和安裝過程中,質量分布很難完全均勻,若不做動平衡,旋轉時會因不平衡力產生振動。這不僅會讓輪胎出現異常磨損,增加更換成本,還會影響車輛操
在汽貿買車檢查車輛狀況,需從多方面入手。要先核對車輛銘牌上的排量、出廠日期、車架號以及發動機號等信息,確保與合格證一致,這是確認車輛身份的關鍵。接著仔細查看車身漆面,留意運輸易損部位,保證車漆均勻光滑無瑕疵;檢查玻璃有無損傷、輪胎輪轂是否完
交通指示標識常見的顏色分類主要有紅、藍、黃、綠四種。紅色通常代表禁止、危險,像“禁止機動車駛入”這類標志,會設置在需要禁止或限制交通行為之處;黃色意味著警告,比如“注意村莊”等標志,能提示多種潛在情況;藍色表示指示信息,如“直行標志”,設置
暢巡的智能化配置較為實用。暢巡搭載的智能化駕駛輔助系統,像自適應巡航、自動緊急制動等,能為駕駛過程增添便利與安全保障。其智能科技系統方面,新一代MyLink智能聯系系統和安吉星智能車聯系統,可實現導航、娛樂以及車輛遠程管理等功能。此外,支持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