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三菱汽車在中國的最后一根“獨苗”——沈陽發動機廠完成更名改制,廠牌換成“沈陽國擎動力”,股東名單里徹底沒了“三菱”的蹤跡。從1980年代憑借發動機技術叩開中國市場大門,到如今連生產線都被拆除,這家曾喂飽半個國產車圈的合資品牌,終究沒能逃過退出中國市場的命運。

回溯三菱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可謂風光無限。沈陽航天三菱和東安三菱兩家發動機廠,曾是國產車的“動力心臟”供應基地。比亞迪、長城等自主品牌早年都依賴三菱發動機起步,巔峰時期路上三成國產車搭載的都是三菱動力。90年代的帕杰羅更是成為時代符號,不僅是政府單位的首選車型,北京吉普生產的帕杰羅Sport還直接定義了越野車型的標桿標準。
轉折始于2000年的剎車油管事故召回,三菱的口碑一夜之間跌落谷底。盡管后來與廣汽合資推出歐藍德、勁炫等車型,2018年銷量一度達到14萬輛,但好景不長。受雷諾-日產聯盟內訌影響,三菱的新車研發陷入停滯,整整六年都在“啃老本”。2023年3月,三菱先停掉長沙工廠的整車生產,10月官宣不再在中國造車,僅保留沈陽發動機廠維持運營,可這份堅持只撐了一年就畫上句號。
三菱的衰落并非偶然,“慢”只是表面現象,骨子里的傲慢與僵化才是癥結。在雷諾-日產聯盟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三菱,在中國市場連改個車燈都要等東京總部審批。當國產車三個月就能完成一次改款時,三菱六年都憋不出一款新車;當中國電動車市場如火如荼時,三菱還在折騰20年前的老發動機。2024年沈陽發動機廠產量暴跌至20萬臺,僅為巔峰期的四分之一,客戶也只剩眾泰這類邊緣企業。
技術代差的拉大更讓三菱無力回天。當國產車用自研混動技術實現2000公里續航、靠激光雷達落地城市NOA功能時,三菱連流暢的車機系統都搞不定。有供應商透露,直到2019年,三菱部分車型還在用10年前的車規芯片,為了壓低成本甚至減配ESP系統。老車主們則面臨售后困境,雖然承諾保修10年,但4S店大規模退網,二手市場上的帕杰羅價格暴跌,去年還能賣15萬的車,今年8萬都無人問津。
三菱的離場,給中國汽車行業上了深刻的“血淚三課”。其一,靠技術老本躺賺終究行不通,當年被奉為“神機”的4G63發動機,在比亞迪DM-i等自研混動技術面前迅速失去競爭力。其二,更新迭代速度決定生存權,當國產新勢力一周進行一次OTA升級時,三菱改個中控屏都要等半年批文,必然被市場拋棄。其三,中國市場早已不是“清庫存基地”,想靠換標電車糊弄消費者,終究會被清醒的用戶淘汰。
如今,三菱留下的市場空白已被快速填補:比亞迪接手長沙工廠生產海豹,廣汽埃安吞下廣州基地沖擊百萬銷量,沈陽發動機生產線也可能被長城蜂巢動力接手。中國車市早已駛入“高鐵時代”,比亞迪一周能收15萬訂單,小米SU7交付排期長達8個月,而六年不換代、還在賣2018款歐藍德的三菱,就像被時代列車甩下的乘客,退出是必然結局。
三菱40年的中國歷程證明,在這個高速迭代的市場里,沒有中間道路可選——要么玩命創新跟上節奏,要么徹底被淘汰出局。市場從不相信眼淚,只獎勵那些讀懂時代、主動變革的“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