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對于全球的汽車產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好年景。“戰略調整”、“高層重組”、“原油價格”這些詞頻繁地出現在汽車報道里,有些詞還將被帶到2005年。國際汽車界一年之中發生的這些想到和想不到的事情注定會給2004年烙上不平凡的印記……
1.戰略調整———做或不做頗費思量
事件回放:2004年4月26日,戴-克集團宣布,公司已經決定不再參與三菱的拯救計劃。同時戴-克也不再向三菱提供任何財政上的支持。
8月16日,戴-克賣掉了在韓國現代汽車中價值10億美元的10.5%的股份,此舉標志著戴-克進一步削弱了其與亞洲戰略伙伴的聯盟關系,并將目標轉向中國市場。
11月16日,德國大眾宣布公司進行戰略調整,計劃未來兩年縮減全球投資6%,其中對中國的投資額減少22%。同時,實施“雙管齊下”的市場戰略。
點評: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曾經這樣描述過“戰略”———“創造一種獨特、有利的定位,在競爭中做出取舍,其實質就是選擇不做哪些事情“。制定或重建一個清晰的戰略,對公司的運營至關重要。
2.高層重組———戰爭打響的信號
事件回放:戴-克集團:2004年2月19日,戴-克公司計劃進行一項管理上的改組,其中包括克萊斯勒公司管理上的人員變化,奔馳汽車公司新總裁的任命。
菲亞特汽車:2004年9月初,菲亞特集團進行管理結構重組。這不僅是集團30個月內的第二次改革,同時也將是菲亞特105年的歷史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在此次改革中,菲亞特的三大品牌、輕型商用車、售后維修這五大公司將各有自己的管理者。
福特汽車:2004年4月22日、12月8日,福特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高層人事調整,最近的一次人事變動涉及了近20個職位,其中包括其核心職務———福特汽車公司總裁。
點評:但凡進行重組的公司,一定是陷入了某種程度的困境或原人員發生變動。而重組成功的標準就是是否使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現在,高層重組已經成為企業提高競爭能力,實現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預測,在未來,高層重組、人事變動的頻率可能會更加頻繁。
3.汽車召回———痛并快樂著
事件回放:從2004年1月份,日本日產公司率先拉開召回序幕,此后各大公司紛紛以每個月上百萬輛的數字召回其存在缺陷的車輛。6月份,中國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召回馬自達6CA7230AT型轎車,這是中國首次對國產汽車實施的召回行動。據資料統計,2004年,歐洲、北美、日本、韓國的各大汽車公司的召回數量均超過2003年。其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召回數量創歷史紀錄,達到2500萬輛。福特汽車公司的召回數量約為540萬輛;戴-克汽車公司的召回數量約為300萬輛;日本豐田召回數量約為170萬輛,其中北美地區的數量是去年的四倍;本田公司也超過120萬輛。
點評:今年的中國汽車企業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在國外被普遍認可的汽車召回,在中國也得以實現。中國企業由此也將開始體會召回的不尋常和尋常。以上的這組國外召回數字希望能給中國企業一些啟示。
[1][2][3]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