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中檔車利潤空間較大的誘惑,眾多車商均不約而同地將其作為主打車型。一時間,這個檔次的車型如雨后春筍般(如
寶來、
凱越、
花冠、
陽光、
伊蘭特、
福美來、
高爾夫、畢加索和
賽納等)多了起來,盡管消費者在選擇車型上難免有些迷惑,不過一旦有車商開始降價,就成了吸引消費者最有效的辦法。
降價的結果在于讓那些中檔車走下高利潤的平臺,逐步向經濟型轎車的價位滑落,比如2004年年末不到10萬元的
伊蘭特、
福美來,及10萬元出頭的
寶來、
高爾夫、
凱越。不難想象,2005年消費者最有可能的就是用2004年經濟型轎車的價格,買到一輛不錯的中檔車。
價格仍在下沉
2004年,價格的迂回震蕩,為中檔轎車在2004年上佳的市場表現奠定了堅實基礎。2002年,中檔車的價格區間還在20萬元上下,即便是2004年年初,中檔轎車主力車型的價格重心還徘徊在15萬元以上。但在2004年“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中檔車價格再次下降。
以伊蘭特、凱越等為代表的主力車型積極應對市場,多款產品的入門車型均突破12萬元大關,而在春節前后,部分銷售商甚至將
中級車的門檻拉入10萬元區間,成為市場上性價
比較高的車型。
中檔車價格的大幅調整對于經濟型轎車、中高檔轎車甚至高檔車市場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內汽車整體價格降幅超過15%。業內人士感嘆,中檔車已成為新的國內車市的“價格風向標”。
市場進一步細分 在廠家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時,汽車細分市場的格局變化也很明顯,尤其是伊蘭特、凱越表現突出。
據國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檔車的市場份額由最初的18%提升至近40%,已經成為了整個國內
乘用車市場的重心,車型豐富的同時也使中檔車不再平靜。
這個細分市場,今年的競爭基本上還是以2004年車型唱主角,其中伊蘭特、凱越、寶來、福美來成為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2004年伊蘭特銷量第一,凱越居第二位,寶來第三。
由于各廠家產量的擴張速度遠高于市場需求的增長,大量的庫存導致價格的下滑,市場份額在各品牌激烈的競爭中重新劃分。
車型競爭空前激烈
目前,中檔汽車的發展趨勢是向豪華化、個性化發展。順應這種發展趨勢的
凱越,掀起了一股中檔車的消費高潮。
部分
風光一時的車型(如畢加索和
塞納)在市場競爭中逐漸隱沒,而
福美來市場銷量反倒一路走高。
200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最引人注目的還算
伊蘭特,
上市時間很短,但伊蘭特卻后來居上。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伊蘭特已在同
級別車市中排名第一,全年產銷均突破10萬輛,占有超過15%的市場份額。另外三個車型凱越、福美來、
花冠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與市場同級車相比,伊蘭特有一定的價格優勢,與凱越1.8升豪華頂級自動擋相比,1.8升自動擋伊蘭特要便宜1.3萬元,
寶來1.8升舒適型市場價在17萬元。在價格方面與同級車型相比大概有10%的競爭優勢。
轉向實用舒適的消費
“預計2005年隨著新車型的增加,國內的中檔轎車市場格局還會出現新的變化。”同濟大學的浦維達表示。雖然中檔車市場數量眾多,但目前卻沒有一個品牌真正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除了性能、價格、配置,2004年決定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能。迅速提高產能將成為各廠家的競爭砝碼,此舉預示著市場上每個品牌的占有率只會越分越小。如果將品質、外觀、性能、價格方面綜合起來,中檔車代表了國人汽車消費的一種理想狀態,“既有面子,也能滿足對時尚、科技和享受的要求,價格上也能接受。”這也是消費者最終認可中檔車的重要原因。
顯然,中檔車消費需求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從對豪華氣派的追求逐漸轉為實用舒適的理性消費。可以預測,就算2005年推出新中檔車(主要包括寶來A5、
比亞迪F3、
奇瑞第二代
A級車A21),從市場上每個產品都獲得巨大的市場成功來看,中檔車真正的“高手”也許還沒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