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市場2004年井噴式行情的結束,許多中國汽車廠商開始把目光投向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美國,希望有朝一日國產車能夠像服裝、玩具和日用電器一樣,在美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但據此間專家分析,由于美國汽車市場在尾氣排放、安全性能及制造工藝方面的要求,單憑價格優勢取勝的中國汽車將很難在美國立足。
作為第一個領軍打入美國市場的中國汽車廠商,奇瑞汽車公司曾宣布與美國夢幻公司合作,在美國建立250家分銷商,從2007年開始,每年向美出口25萬輛奇瑞汽車。但據最新消息,這一計劃到目前仍未有實質性進展,只有新澤西一家汽車經銷商愿意出資200萬美元購買奇瑞在美國的經銷權。據IBM公司與密歇根大學11月30日聯合發布的一份中國汽車產業市場調查報告稱,中國汽車產業的持續擴張將面臨一系列難題,包括向市場經濟轉變、技術轉讓、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污染及石油資源等等。
報告起草人之一、密歇根大學貝熱津斯基教授表示,中國汽車要進入美國市場,技術和制造工藝將成為最大的瓶頸。他說,在與國外汽車巨頭合資合作多年之后,中國汽車業實際上并沒有獲得多少核心技術,如今只能另起爐灶,走海外收購和技術購買之路,但實際效果如何尚待觀察。貝熱津斯基教授預計,中國汽車業縮小與國外汽車廠商在制造技術和研發領域的差距,至少需要20到30年的時間。此外,這份報告發現,盡管中國汽車產量2004年超過230萬輛,并預計到2008年將超過德國,但只有3%的中國汽車生產是以出口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