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捷外觀設計有意大利設計公司的功勞
在今年北京國際車展上,自主品牌的新車型大面積開花,從造型到功能,都令人耳目一新,讓人為之振奮。但是當仔細了解了一些新車型后,卻又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些自主品牌新車的設計,其實姓“洋”不姓“中”。
據了解,目前不少自主品牌新車的設計,都是委托外國設計公司來完成的,相當一部分的自主品牌都與國外設計公司有合作的關系。
汽車設計外包已經由幕后走到臺前,成為當前一些自主品牌的“捷徑”。有些車型甚至直言不諱寫明是委托某外國設計公司設計的,最冠冕堂皇的是加上“聯合設計”的名頭。不僅如此,就連工程設計也交給海外全包了,稱這是交鑰匙工程。省時省力,當然——就是不省錢。
眼下的許多自主品牌,有的是外包,外形設計請老外代勞;有的是“借腹生子”,利用國外的成熟車型掛上自主的品牌,想盡各種方式向自主品牌靠攏。這樣的自主品牌,用業內人士的話說,貨真價實的不多,含金量高的不多,有特色的不多。
改革開放以來的20余年中,中國汽車企業沒有少繳學費,而在汽車設計上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到頭來還是請外國設計公司代筆描繪中國的汽車,有的還要借助別人的平臺生產自己的品牌,這就值得反思了。
在今年北京車展上,一家以生產商用車出名的汽車企業也推出兩輛概念車,一眼就能看出,這完全是外國人的理念,并沒有中國元素在里面。事后,筆者在一份資料中看到,這兩輛概念車出現在一家日本設計公司的“成果”介紹中。像這樣的情況筆者已經碰到不少。有的境外設計公司已經把“設計當作商品”在兜售給中國的汽車企業,盡管貼上了“度身打造”的標簽,但如果仔細研究就不難看出似曾相識,有雷同之處的痕跡。有的干脆就是“照搬”,或拷貝不走樣等。迎合與妥協,甚至賣弄的設計充斥眼球,消解了設計本身的屬性。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有不少境外設計公司的代理機構,主要業務就是承接汽車設計的資訊和代理業務。最近一個時期,意大利汽車設計協會在積極組織中國汽車企業參觀意大利的設計公司,此外,日本和美國相應的機構也在積極跟進。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汽車設計市場業已形成,汽車產品的需求需要設計支撐的迫切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相對而言,國內本土汽車設計還是比較薄弱,市場目標是以非主流汽車企業為主。
現在不少國內汽車企業都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新產品外包境外設計公司,搶時間盡快兌現市場回報。對國內缺乏設計能力的企業,短期內要擠入自主創新轎車領域,選擇外包不失為一條便道,是商業運作的手段。但從長遠看,尤其是在市場到了充分競爭化的今天,遠水救不了近火。這就需要擁有自己的研發能力,著手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這才是解決產品瓶頸的長遠之計。
汽車設計外包的背后,實際上還是國內的汽車企業對自主設計和研發缺乏信心,底氣不足,從骨子里還沒有擺脫崇洋迷外的影子。問題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的企業不在少數,中國本土汽車“大而不強”的深層原因就不難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