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7年的鐘聲敲響之時,當中國的汽車市場迎來新年的第一縷曙光,回眸上一個365天,發生在中國車市的一幕幕,影響著中國車市動向的一系列事件,仍舊歷歷在目。
2006年,雖然北美和歐洲汽車市場增長緩慢,全球汽車業總體而言表現平平,但中國仍有望占據世界總銷量7000萬輛的十分之一——中國早已“當仁不讓”地成為全球車市的一大亮。
2007年已經到來,這個嶄新的年份會成為全球車市激動人心的“中國年”嗎?翻開剛剛過去的2006年,在那些真實存在過的鏡頭背后,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產能過剩成跨年度命題
2006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發改工業[2006]2882號文件),在本已歸于平靜的2006年歲末的國內汽車業界再次掀起波瀾,成為2006年車市的最后一個“大事件”。
《通知》在宏觀調控的層面干預國內汽車市場,明確指出中國汽車工業產能過剩,要求重拳調整汽車工業結構。
《通知》稱,國家發改委在2004年6月發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了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和方向,規范了企業的投資行為,汽車工業投資過熱狀況得到改善,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汽車出口逐年增長,企業國際化經營開始起步。從2003年到2005年,投資增幅逐年回落,國內汽車市場過快增長勢頭也明顯減弱。但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汽車市場需求還在不斷增長,部分汽車生產企業市場預期仍然較高,不斷投資擴大產能,導致產能增長超過市場需求增長。
截止到2005年7月1日,我國汽車行業已形成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的整車生產能力約800萬輛,在建產能約220萬輛,陸續在2006年和2007年兩年建成后整車總產能將突破1000萬輛。2005年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1.5%,其中轎車行業72.5%。而從市場需求看,200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汽車消費增長趨于平穩,預計今后幾年,消費需求增長將會保持相對穩定。按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的“十一五”投資計劃,2010年規劃產能將大大超過預期的市場需求,如不加以引導,潛在的產能過剩將會變成現實。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并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其實,“產能過!辈⒎鞘侵袊囀袌2006年年末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但毋庸諱言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產能過剩確實反映了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的現實狀況。龐大的產能應當如何消化?伴隨著國家發改委《通知》的正式出臺,“產能過!彼坪跤忠淮纬蔀榱艘粋跨越年度的“關鍵詞”。
“中國力量”崛起世界市場
在對2006年國內車市諸多熱點的回望中,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民族品牌汽車正在走出國門,努力成為入主海外市場的“弄潮兒”,這無疑是去年車市的一大亮點。
華晨、吉利等充滿活力的“中國力量”正在陸續走出國門,登上世界汽車市場的大舞臺,哈飛、長城等始終占據國內出口領先陣營的“大哥大”,亦不斷拓展著自己的國外業務,穩步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這一切都給國人帶來了莫大的興奮和滿足感。
一方面是國內產能過剩的行業現實,一方面是充滿朝氣的民族品牌傾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內汽車市場競爭形勢日益激烈,汽車行業面臨前所未有巨大挑戰的環境下,將龐大的產能消化到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中,將眼界放到空間更大的全球汽車舞臺——中國的民族品牌似乎正在導演著一場“中國制造”的大戲,2006年他們的表現似乎正在預示著這樣一種積極的趨勢。
據有關方面統計,去年,我國汽車出口數量比前年增長約10%,達到34萬輛,其中轎車出口29萬多輛,同比大增了兩倍。
2007年的中國汽車產業前景,仍然讓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