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轎車獲批并不意味著現行汽車產業政策有變,而是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一種新導向。
左延安終于長長松了一口氣。
1月17日,江淮轎車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一紙批文,了卻了江淮集團董事長左延安的心事。
多年來,為上馬轎車項目四處奔波的左延安,常常寢食難安。
“自主狂人”夢想成真
1月15日,在江淮“亮劍者”中卡上市發布會上,左延安對外表示,江淮轎車項目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審批,只等最后的確認程序。“如果進展順利,3月份將完成全部程序。”
在發改委公告江淮轎車獲批后,江淮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財經時報》,江淮首款自主品牌轎車4月份將亮相上海國際車展,并在下半年上市。
不少業內人士都知道,左延安是中國汽車業的“自主狂人”。為了實現自主品牌夢想,江淮汽車甚至錯過了多次合資生產轎車的機會;否則,江淮生產的轎車早就行駛在中國的大街上了。
江淮汽車轎車項目的籌備,從2004年11月開始經過了兩年多時間,其首期投資為18億元。
但由于受汽車產能過剩危機影響,國家發改委一直未能給江淮頒發轎車“準生證”,這讓左延安與安徽省頗感撓頭。
一度認為江淮轎車項目可能胎死腹中的安徽省,為此還做了另外的安排,準備由奇瑞與江淮合作生產轎車,讓江淮轎車“借殼上市”。
國家發改委的態度轉變,讓安徽省的這個“小動作”落空,也讓奇瑞借機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想法落空。
能否成功尚難預料
作為安徽省第三家轎車生產企業,江淮汽車的最終選擇是,錯開與奇瑞的市場定位,將中級車作為切入點。
這樣不僅符合江淮自身利益,也照顧到安徽全省一盤棋的地方利益,以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江淮汽車底盤生產實力有目共睹,其商用車核心產品的MPV、瑞鷹SRV都儲備了一定的轎車技術,但這并不意味著江淮就能造好轎車。
江淮汽車相關人士告訴《財經時報》,在意大利和日本,江淮都有自己的設計中心,分別主攻外型和內飾,這是江淮轎車市場的底氣。其轎車基地位于合肥桃花工業園,年設計產能為30萬輛。
江淮汽車認為,中級車市場附加值高,利潤大,如果再不進軍這一市場,會貽誤更多的機會。
但中級車市場銷量大,競爭也同樣非常激烈,因此江淮轎車能否成功進入這一細分市場尚難預料,這從力帆汽車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同樣將目光瞄向中級車市場的力帆,去年累計銷售不到10000輛。
而2006年銷量排名前兩名的捷達和凱越,分別為17.68萬輛、17.65萬輛。從這樣的對比看,初次進軍轎車領域的江淮也可能淪為邊緣廠商。
意在鼓勵自主創新
除排量2.0升和2.4升的C級轎車外,江淮還將陸續推出幾款價位較低的經濟型轎車。
江淮汽車乘用車營銷公司副總經理李建華表示,江淮目前已完成了十余款車型的儲備,包括C級、A級和B級轎車。
顯然,江淮汽車已經為其轎車產品上市做好了充分準備。
不過,業內人士非常感興趣的是,江淮轎車項目獲批是否意味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變,汽車業的重組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告訴《財經時報》,一般而言,宏觀調控是限制。但江淮轎車項目的獲批,是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一種新導向,江淮在汽車界自主創新還不錯,并且大量出口。
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副所長陳全世教授也表示,與力帆不一樣,江淮不能算新增加的汽車廠商,只是一個產品線的拉長,在國外也有這種情況,因此不能將其看作宏觀調控政策有變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