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學軍:原材料漲價壓力 車價或觸底反彈
近日,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65%、汽車用鋼材上漲約70%、石油價格再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并保持高位運行、橡膠價格在中國強勁需求的拉動下繼續高攀、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汽車上游產業產品漲價的消息不絕于耳。那么,汽車產業能否頂住和消化上游的漲價壓力,保持現有汽車價格水平,甚至繼續降價,已經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原材料漲價拖累零部件業
據悉,今年鋼材價格猛增,不僅車身覆蓋件的價格,連螺絲、螺母這樣的標準件價格也一路看漲,更不用說軸承等關鍵部件的價格了;在綜合因素的推動下,國際油價已經真正突破了100美元,并保持在90美元以上的高位運行。有車人關注的是成品油價格是否會上漲,而汽車產業關注的是,石油價格高起對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價格的上漲。
眾所周知,汽車上用量最大的就是塑料件,儀表臺、座椅內的發泡材料和織物秒料、車內的塑料軸承、電線的塑料外皮,以及粘接用的膠水等都是石油的副產品,目前所有的材料都看漲,連再生塑料的價格也一路飆升。新《勞動法》公布之后,勞動者的權益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保障,但在工廠財務報表中顯示的是單位用工成本的提升。從目前情況看,汽車上游產品沒有不漲價的,而今年的價格是在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出現的高速增長,有些可以用暴漲來形容。
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壟斷經營所致,原油價格上漲可以歸結為資源的日益稀缺、炒家的操作和美元貶值所致,而中國轎車價格一路走低的原因則是競爭所致,目前在中國市場參與競爭的品牌數量超過美國一倍,全行業產能大大超過市場需求總量。由于激烈的競爭,我國小排量、低價格車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3年持續下降,連吉利都減少了低價車的產量,將產品的重心向相對大排量的方向移動。眾所周知,低價車大量使用再生材料才保證了整車的低價格。轉移主戰場,表明廠家即便使用再生材料也難以承受上游成本增加之重了。
歐元堅挺加劇漲價壓力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轎車市場銷售平均價已經連續3年維持在14萬元水平,表明我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基本穩定于此。那么,2008年是不是汽車價格觸底反彈之年呢?廠家將采取漲價策略還是繼續打價格戰?為此,我們采訪了多家轎車生產企業,各家企業都感受到了來自上游產品漲價的壓力,而且感受愈加強烈。
同時,歐元現在堅挺的速度超過了人民幣,也就是說國產件、進口件的價格都處于上升的狀態,這是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的問題。目前,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迅速擴大,企業基本上都在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流程優化等方式盡全力消化成本壓力。但有意思的是,沒有一家企業愿意談論今年是否會漲價。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國際貨幣的走勢看,受歐元影響,歐系車面臨的壓力相對比較大;而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的零部件價格則相對壓力比較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經部馮飛部長認為,通過產業內部挖潛是可以消化部分成本的,但產業內部挖潛能抵消成本增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上游產業的成本持續走高,完全可能超過企業的消化能力。
據分析,企業不敢出面談論漲價的問題,主要是懼怕輿論的攻擊,尤其是網絡的攻擊。目前,在中國已經形成一種輿論氛圍,誰談論漲價,誰將受到群起而攻之,無論廠家說得是否有理,一定被罵得狗血噴頭,企業形象、品牌形象都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如果廠家的產品價格上漲將會采取巧妙的策略,或者采取只做不說的方法,與通常降價時大肆宣傳的做法相反,目的是把負面輿論的影響降到最低。
國內汽車市場漲價時機成熟
從利潤角度看,目前1.3升及以下產品的價格已經低于國際市場價格,1.6升左右轎車的價格已經達到國際同等水平,一些產品已經低于國際價格水平,而大排量車則還有部分利潤空間,利潤空間最大的是進口車。此番國際貨幣價格的調整、汽車產業上游產品價格的上升將大幅度壓縮汽車全行業的利潤空間,同時隨著新進入者的增多,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
據認為,所謂價格的觸底反彈的現象已經出現,比如輕卡、輕型客車——生產工具屬性更大的產品已經開始漲價了。盡管,轎車——消費品屬性更強的產品尚未出現漲價的情況,但轎車的價格變動應在情理之中,價格從哪個價格區間反彈,將說明這個區域的利潤不僅低于行業的平均利潤,而且到了不漲價就虧本的狀態。在這個區間,廠家要么通過漲價維持自己的存在,要么退出市場,這是經濟規律決定的。或許漲價的第一車,可能成為推到轎車價格上漲的第一張多尼諾骨牌。
因此,今年中國轎車市場可能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轎車價格很可能出現漲價、降價同時存在的現象;二是行業的單車平均利潤將會下降;三是到了企業拼內功的時候了,看誰能挺過上游產品漲價這一關,或許上游產品漲價成為產業內部兼并重組的導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能源、原材料價格一直看漲,零售物價水平也在上漲,唯獨轎車價格在下降,轎車價格的下降已經成為穩定CPI的一個因子。如果轎車價格上漲,可能對CPI的上漲起到推動作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