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高當然smart 試駕體驗豐田iQ 1.3L版
有些車輛的設計成果標榜著跨界、多功能,融合著各項概念形為一體,欲打造成一輛廣納市場川河的產品;另外有些車輛,定位極為明確,在產品發展時即鎖定主打客戶,以該客群之需要,亦步亦趨的形塑成最終成果,客群數量不見得可觀,但明顯的設計特征卻可馬上引人注目。
在這類為鎖定主打客戶而發展的產品中,通常有其特別之處,以白話一點的說法,這輛車可能不是特別小,就是特別大;或是特別便宜、特別貴、跑得特別快、造型特別怪異等等,關鍵字就在于“特別”,就像2002年Smart汽車剛進入臺灣那樣的特別與引人注目,小巧的車身在一般停車格中近乎可塞進兩輛Smart Fortwo,摩登的造型總是于道路之上引起側目。
乍看之下有如小上一個尺碼的雅力士,豐田iQ在國內首度亮相于2010年臺北車展上,小巧可愛的造型吸引了不少鎂光燈焦點。而在8年后的今天我們中握著一輛更為特別的小車,不叫做Smart,而是日本汽車大豐田所生產的iQ。
豐田iQ的發展過程由2007年法蘭克福車展上亮相的iQ Concept,量產實踐發表于2008年日內瓦車展之上。而與豐田iQ互為雙生車的Aston Martin Cygnet,其原型車定裝于2009年10月。
打破框架的iQ理念
以iQ Concept為量產實踐品之豐田iQ,世界首發于2008年日內瓦車展之上。由法國Nice尼斯豐田Europe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ED2) 歐洲設計研發中心設計的iQ,產地源自日本,車系命名由來以頭文字“i”代表著“individuality個人”、“innovation創新”與“intelligence智慧”;“Q”字母則簡單的代表著“quality品質”。
豐田iQ總工程師Hiroki Nakajima心中理想的iQ代表著,A級距的迷你車,動態展現超越B級距,同時內外觀質感達到C級距水準。
豐田iQ總工程師Hiroki Nakajima在車系發展過程中講到,他所著迷的是打造一輛小巧但精致無比;結實卻又飽含性能的作品。打散腦子里面所有傳統車輛框架,提供一個全新價值與理念,讓車輛本身散發出強烈印象,最終順應發展出車用生活新方式與新娛樂,豐田iQ應然而生,成為A級距的迷你車,動態展現超越B級距同時內外觀質感達到C級距水準。
在試車組手中的這輛iQ乃為豐田總代理和泰汽車于2010年臺北車展上之展車,在經過逐車認證手續后,合法掛牌上路。讓和泰汽車展現強烈導入意愿的iQ,自2008年起便與日本原廠規劃導入作業,直至目前售價談判仍是最終關鍵, 這也是國內消費者仍不見iQ上市身影的主要原因,將來和泰若有機會將iQ售價壓低至80萬元以下,那么市場競爭力始有可為。
小巧短捷的iQ,在試車組駕駛于車水馬龍的街頭時,引起許多用路人的側目,然臺灣市場始終不見iQ的上市,主要原因仍在等待和泰汽車與豐田日本原廠的價格談判。
短小精悍,iQ不顯單薄
以車身造型來看,傳承豐田“J-Factor”日式設計概念的iQ,渾然散發的和風濃烈,短捷的車身以軸距達到2000mm,同時車長僅有2985mm之譜,比起現行豐田雅力士掀背小車縮短80厘米之多;然在車體比例上相形寬闊的iQ,車寬達1680mm,比起雅力士僅減少15mm。 豐田利用車身規格的把戲,讓迷你的iQ不顯單薄與勢弱,反而帶點短小精悍的霸氣,而這股霸氣更可延伸到車頭的造型設計,尤其在車燈與鈑件的運用上。
以車身造型來看,傳承豐田“J-Factor”日式設計概念的iQ,渾然散發的和風濃烈,短捷的車身配上短捷的前后懸,帶點短小精悍的霸氣。
蟬翼形車頭燈,在iQ車前成為主要視覺重點,利用發動機蓋邊緣與微幅的鈑件折痕,帶出銳利眼神與類似子彈列車般的弧形車鼻,水箱護欄的設計上,iQ僅留以一道長條開口,保持車頭線條的完整性,梯形下氣壩左右,兩道前凸的輪拱肌理,點明了iQ的動感意味,同時更顯車體的寬扁低矮以及四輪的擴張性。
iQ利用發動機蓋邊緣與微幅的鈑件折痕,帶出銳利眼神與類似子彈列車般的弧形車鼻。兩道前凸的輪拱肌理,點明了iQ的動感意味,同時更顯車體的寬扁低矮以及四輪的擴張性。
視線來到iQ的車側,珠光白的車色與輪弧,半圓形圈住16吋鋁圈,顯現了短前后懸設計,較為圓潤的車頭線條,來到側面則改寫方正,肩線平整且銳利劃入車尾。車側窗面積與車門比例相較,較為收斂。至于車后C柱部位的“S”形線條搭配側后窗,些許點綴了iQ車側生動氣息。
平面下切的車尾部分,仍以兩道輪拱肌理最為明顯,而上窄下寬的的梯形重心車體設計,在視覺上于車尾最為明顯。圓潤與棱角并成的尾燈組,燈殼以紅白紅三色相間,唯置于左側尾燈組內的倒車燈,讓右燈殼以紅白相間呈現,并打造左右不對稱設計。
圓潤與棱角并成的尾燈組,燈殼以紅白紅三色相間,唯置于左側尾燈組內的倒車燈,讓右燈殼以紅白相間呈現,并打造左右不對稱設計。
小而精致從來就是身在島國且寸土寸金的日本人之專長,不管食衣住行育樂,小處從洋果子零嘴,大處到建筑、車輛等,都是日本人巧思的發想所在,那么iQ則可算是日本精神的延伸、J-Factor的實踐。
著眼小處,打造大理念
在理念上Hiroki Nakajima認為,設計iQ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將這輛前置發動機前輪驅動的工程作品,達到盡善盡美。 iQ的革命角色是豐田將來所有小型車的發展雛形,著眼于小細節會是前景的大事件。
iQ空間打造六大巧思:第一,小型化差速器運用。第二,薄型車底油箱。第三,空調系統縮小改裝。第四,非對稱式中控臺。第五,小型化轉向系統。第六,座椅薄形處理。造就了迷你車體的車內空間。
的確!坐入車室之內,所見所及的安排讓iQ擁有不同于一般尺寸車輛之設計,車室空間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形體,iQ無形中成為工程團隊展現規劃與設計的畫紙。主要變革第一項,iQ前座左右座位采不對稱設計,在副駕駛座取消手套箱空間,爭取出一塊座椅前挪區塊。
一來增加了副駕駛前方腿部空間,二來延伸至左側二排座位也將擁有較大的膝部空間,相對的缺點則是因手套箱的取消造成置物空間減少。第二項變革,中控臺完全取消多媒體音響娛樂介面,僅留存單片CD吸入開口,然音響的操作大權完全掌握在駕駛手中的方向盤音響控制。
空間魔術師的高IQ
“Kakushin”是TMC總裁Katsuaki Watanabe對iQ室內設計的評論,代表著革新、革命性的變革或是基礎的轉變。 Katsuaki Watanabe表示要讓消費者了解,iQ在所有可能之處,進行了徹底、根本的完全進化。
雖是車格迷你的微型小車,iQ的貼心的細節配備包括有車室后照鏡自動防眩、前座車椅加熱等系統。
但就美感設計而言,試車組認為iQ的內裝引人注目、帶點新奇的鮮度,但或許稱不上質感別具與亮麗動人。中控臺的懸浮式V形配置,主要功能為衡溫空調系統的設定輸入,與儀表板、車門把手呼應的波浪設計,源自于Manta ray fish魟魚的啟發,是車內較為鮮明的設計感受。
表面頗富質感的金屬烤漆,在艷陽下卻會造成中控臺的反光,影響行車視線。皮革與絨布雙拼車椅,在頭枕部分采一體式相連,也是車內較為特殊的運用。然這輛歐規的iQ車內裝載了許多貼心小配備,例如車室后視鏡防眩、座椅加熱、投射式LED閱讀燈等功能。
皮革與絨布雙拼車椅,在頭枕部分采一體式相連,也是車內較為特殊的運用。雖以3+1后座空間安排,然在實際體驗過iQ的左后方座椅后,以筆者170厘米的身高為參考,已無膝部空間可言。
雖以3+1后座空間安排,然在實際體驗過iQ的左后方座椅后,以筆者170公分的身高為參考,已無膝部空間可言,但再回想iQ的身體尺碼,僅比SmartFortwo加長290mm,加上前置發動機的安排,這樣的表示可說是可圈可點,完全是空間魔術的展現,至于右后方座椅,則僅能提供孩童乘坐。當然可傾倒打平的后排椅背,在iQ之上則是不可缺少基本功能。
在車內隨處可見的SRSAIRBAG標記,待試車組一路數完,iQ全車共擁有9具安全輔助氣囊,包括兩具車前氣囊、一具駕駛座膝部氣囊、一具副駕駛坐墊氣囊、兩具車側氣囊、兩排車側氣簾、與車后擋風玻璃釋出的尾窗氣囊,提供乘客如同包圍在氣球內部的保護。
軟硬兼施的iQ,提供車體剛性保護,以GOA可潰縮車體結構及高強度座艙,達到Euro NCAP安全性標準,同時主動性安全配備則包含有S-VSC車輛穩定控制系統、ABS、EBD與BAS等制動系統加持。
iQ車內皮革包覆方向盤與排檔頭,觸摸質感良好,同時三幅設計的方向盤在造型上亦十分流線。在車內隨處可見的SRSAIRBAG標記,待試車組一路數完,iQ全車共擁有9具安全輔助氣囊。
豐田操駕風格,原汁原味
動力搭載1.3升直列4缸汽油發動機的iQ,擁有最大馬力99匹,同時峰值扭力于發動機轉速4400rpm時提供12.5kgm輸出,令人欽佩的是豐田將iQ這樣迷你小車的行駛動態,如行路感受、油門反應、車身穩定性等,調校得如同旗下其它級距產品一般,如此的平易近人與輕易上手。
iQ油門反應輕快適中,減去了雅力士車系偶有的突進輕浮感受,方向盤的輔助力道明顯,在操駕上省力許多,可不假思索地遛達于城市巷弄之間,相對的,行路感受則經過幾分修飾,駕駛較難從方向盤感受路面狀況。
iQ發動機蓋下置入的1.3升汽油發動機提供最大馬力達99匹,同時峰值扭力提供12.5kgm,搭配CVT無段變速系統,iQ油耗表現有23.0km/l成績,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1g/km 。所搭配的CVT無段變速系統,提供綿密且柔順的檔位轉換過程,在小排氣量發動機的輸出下,提供線性加速反應,沒有檔位落差來阻斷動力的接續性,這也讓iQ輕動力先天因素,得以順暢發揮,提供舒適的行路感受。
而系統所提供的S運動檔位,在拉高轉速達1000rpm左右的戰備待命,適時保持發動機輸出于3000rpm以上,在扭力峰值區段恭候駕駛差遣。多數山區爬坡路段,不曾見得iQ展露疲態,依舊沉穩的攻上山頭。
然于試車組動態操駕的過程中,發現了幾點需要適應的部分。第一,如果車內僅有駕駛與副駕駛兩名人員時,iQ所提供的車室空間絕對寬敞,但配合整體造型設計的窗幅開口較小,在視覺上形成空間局促的感受,車室內的視覺穿透性與采光為弱勢。第二,后排座椅在有乘客的情況下,施加壓力于椅背之上,此時可倒式座椅的椅背扣環與C柱上的固定扣形成摩擦,并發出持續性摩擦聲響,有礙后座乘客乘用舒適性。
是創新或是折衷的藝術?
對臺灣市場而言,iQ若有機會導入上市,不知是否會如歐陸一般造成共鳴,形成賣點?最終iQ所標定的客群是哪一區塊的消費者?在市場行銷與產品定位一向在行的豐田以總工程師Hiroki Nakajima表示,iQ的誕生經過廠方仔細思量,那些有活力、有個性的消費者,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時時刻刻展現自我價值,這群顧客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以此彰顯品味與風格,iQ對他們而言,將搭載著其自信出發。
豐田汽車歐洲分部資深副總裁Andrea Formica表示,如同Prius一般,iQ的誕生對品牌而言乃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在城市移動與都會居民間將取得該有之特殊地位,iQ正是豐田品牌的精髓。
對豐田而言,iQ的發表、上市、市場表現以及先前的研發設計過程,在產品意義上的確占有著一席之地,這輛車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一個創新,或者說是一個折衷,并于這些元素內融入廠方一貫的技術與品質加持,然而這種無法單一定義的創新或折衷,占了多大的理想或實用,或許臺灣的消費者將來有機會自行做出評斷。(文章來源:汽車探索)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
宏光MINIEV 3.28-9.9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2
奔騰小馬 2.49-5.3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3
零跑T03 4.99-6.9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4
吉利熊貓 2.99-5.3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5
納米01 6.58-10.68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6
長安Lumin 3.79-6.5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7
QQ冰淇淋 2.99-5.6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8
小螞蟻 5.49-7.69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9
寶駿KiWi EV 8.78-10.28萬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
-
10
奧拓 停產 報價 參配 圖片 獲取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