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位消費者表示,以目前幾款合資轎車的儀表板材質變化為例,早先車型的材質為原裝進口的聚氨脂軟化材料,手按上去很有彈性,質感細膩。但是在不斷降價之后,儀表板材質變成硬質塑料,手感、質感相差許多。 目前,新上市車型在內飾材質上的縮水現象越來越普遍,仔細對比同車型的進口原裝車及國產化后的車型,從內飾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這種差異。許多新車在內飾材質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也就是采用老工藝、老材料,把原設計綜合性能好的優質新材料替換掉。這也許還是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的,而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如空調管、保險杠、內襯、支架等處的縮水狀況,消費者可能更難了解。
材質縮水 企業形象受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說,使用不同縮水材料的后果及表現程度會各不相同。除了價格不同、品質不一外,最主要的是帶來了安全、環保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碰撞安全保護性能可能變差,如對前排人員的膝部保護,以及碰撞后材料變形破損對人員的傷害。
此外,材料縮水后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能可能變差,有些材質的降級還涉及到車內環保性能變差,有害物質揮發量增大,給車內造成嚴重污染。還有可能帶來阻燃、隔熱、降噪性能變差,材料的再生可回收性也會變差。
材質縮水引起的不良后果還包括對品牌的形象和美譽度帶來負面影響,甚至認為這個品牌就是這種水平,對后續及高端產品產生趨同印象,影響是深遠的。
隨著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越來越成熟,消費者趨于理性,追求內在品質將逐步成為汽車市場主流,廠家要關注到這一變化,不要讓縮水產品成主流,誰糊弄消費者誰將最終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