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現在普通人能買到的新車越來越便宜了。就連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品牌都推出了不少20萬
元(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以內的新車型,更不用說10萬元左右的合資車和國產車了。很多都是配置極高,看起來很便宜。但是仔細研究一下現在的環境,你會發現價格越來越高,但是新車價格越來越便宜,配置越來越高。廠商在做慈善嗎?不要!車價之所以持續走低,一方面與技術的不斷進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有關。但是,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原因,就是簡單搭配!這已經成為汽車行業公開的秘密。在很多看不到車的地方,簡單搭配的現象一直在發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汽車廠商的各種簡單搭配方法。簡單塑身簡單塑身可以說是早期很多廠商喜歡用的一種手段。比如某德國豪華品牌從中國引進新車型時,將海外版的鋁制車身部件換成了國內版的鋼制。這種做法雖然有利于降低售后維修成本,但顯然更多的是為了節約制造成本,這在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更有甚者,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在車身的關鍵部位使用強度更低、價格更便宜的鋼材,或者省略一些我國不強制的安全結構,導致碰撞測試分數極高,引起了消費者的譴責。幸運的是,隨著碰撞測試越來越多,安全意識越來越強,這種做法很難隱藏。底盤配置簡單這也是典型的災區,配重簡單。最著名的案例是某著名合資品牌將原車型的多連桿換成扭力梁導致的“斷軸門”。這種現象在10萬元左右的合資緊湊型車中很常見。很多10-15萬元的車型都有極高的銷量,一輛車上省下的幾百塊積累到幾十萬的年銷量,意義會很大。所以這個價位很多車型一直堅持使用成本更低的扭力梁。除了更換成本更低的懸掛形式,收縮材料和工藝也是常用的方法,比如將原來的雙層沖壓焊接件更換為單層沖壓件,取消防側傾桿和發動機護板等。另外,簡單的輪胎安裝也是常用的方法。比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等一線外資品牌的原裝輪胎,換成了韓泰、金虎等二三線品牌更便宜的輪胎。有些廠商會選擇降低輪胎的速度等級,比如把能跑240km/h的V級輪胎換成只能跑210km/h甚至更低的H級輪胎。另外,用非全尺寸備胎替換全尺寸備胎也是很多廠家的普遍做法。室內裝修材料的簡單搭配也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重災區”。比如中控臺分區域,經常接觸的地方有的用軟性材料,有的用硬塑料,甚至后背門板直接換成了大面積的硬塑料。比如用一些廉價材料通過“盲法”來“冒充”高檔材料,比如在中控臺上做假的拼接圖案,用水轉印塑料板代替木質裝飾板等。這些都是廠商降低成本的常用手段。降低制造工藝標準也是大動作,比如在消費者難以觸及的地方放松質量控制,比如轉向柱、扶手箱邊緣等。這些地方的塑料件有很多毛刺。更有甚者,通過降低中控臺等部件的塑料工藝要求,降低這些部件的使用壽命,更容易出現開裂、老化等問題,很多人很難察覺。此外,使用廉價面料包裹,取消后座中央扶手,獨立頭枕,斜倚功能等。都是10萬元左右的家用車的通病。事實上,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降低成本一直是各大汽車廠商每年頭疼的問題。如何“挖出來”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