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與當年彩電業的發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目前汽車業,尤其是轎車企業仍屬相對高利潤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行業資本蜂擁而入,隨之而來的是去年汽車市場接連四波的降價狂潮,汽車產品的利潤空間也正在逐步下調。
更有專業人士認為,汽車業很可能重蹈中國家電業覆轍。從一個相對暴利的行業群體,隨著產能大幅增加繼而導致價格競爭,通過市場的整合集中、兼并重組,最終融入微利行業的隊伍。于是,我們不禁要問,汽車業究竟會不會步家電業后塵、迅速做大做濫?
如今,買臺21英寸普通彩電不到1000元。而10年前,一臺21英寸彩電至少要2000至3000錢。雖然,如今生產一臺普通彩電的利潤只有十幾元錢,但據說在20世紀80年代,一臺彩電的利潤可以達到千元左右。高利潤使得一時間眾商家瘋狂地投資彩電業。最終僧多粥少,企業之間過度價格競爭,使得彩電業利潤的急劇縮水。
汽車業緊步彩電后塵
細數中國汽車業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的發展歷程,與當年的彩電業如出一轍。彩電企業從最初的幾家國有企業,一夜之間發展到幾十家、上百家。后經充分的市場競爭,最終存活下來的不過幾家。如今的汽車業大有重蹈彩電業覆轍之意。難怪有人斷言,汽車業經過充分市場競爭,最終只剩少數幾家大企業;與此同時,部分目前仍然火爆的企業亦難逃出局窘境。
常說家電業是市場化最高的行業。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電視機產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飽和的發展過程。
50年代末,電視機開始在我國逐漸發展,60年代末,全國電視機只有2萬臺。
80年代電視機逐漸普及,彩電開始憑票供應,那時起,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
經歷了80年代的彩電銷售高峰,到了90年代中期,據有關部門統計的資料表明,平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彩電擁有量達90臺以上。當時,由于彩電業增勢迅猛,行業利潤頗豐,我國涌現出大大小小的彩電企業幾百家,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彩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