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04年車市增速的放緩使得絕大多數主流廠家年初排產計劃落空,順利完成年度計劃的僅有
廣州本田、
北京現代、
天津一汽三家,而且今年車市前景并不明朗,但大部分廠家在制定年度任務時,依然排出了高于2004年銷量的產銷計劃。比如,去年表現搶眼的廣州
本田、
上海通用、
北京現代制定了相對穩妥的發展方案,銷量同比增長計劃在15%~25%之間。另外,產銷計劃高歌猛進的也有不少,如
東風悅達起亞(增長100%)、
奇瑞汽車(56%)、
南京菲亞特(67%)、
東風日產(43%)、
長城汽車(60%)等。
而在擴大產能方面,
一汽海馬第二工廠于去年7月18日竣工,產能擴大到15萬;年產33萬輛的
一汽-
大眾第二工廠于去年12月7日正式投產;
廣州本田則在去年11月宣布年產12萬輛的新廠奠基,同為
本田合資企業的
東風本田也將于2006年初之前,將生產能力由現在的3萬輛擴大到12萬輛;
北京現代15萬輛產能的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中;
奇瑞在三期工程結束后,也將達到30萬的年生產能力。
一般來說,汽車企業年產30萬輛才能達到規模效應,所以在對市場預期很樂觀的情況下,追求做“大”以便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也就很正常了。但實際上,產能過剩從去年下半年就已經初露端倪,眾多廠家紛紛減產和調整年初目標就是一個明證。而據聯合證券及畢馬威的聯合研究報告,從2003年開始的汽車企業的擴產所引起的階段性的產能過剩,到2005年將達到一個高峰,估計今年轎車產能利用率將跌至55%,成為2002年至2010年期間產能利用率的最低谷。
今年車市究竟會出現什么樣的態勢,現在看來可能依然霧里看花。但近日來自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卻一致看漲。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表示,今年中國汽車總需求量將達到580萬輛,增長12%,其中轎車需求量為275萬輛,增長17%。預計2004年因此而產生的待購車輛有8萬輛,都將于今年逐步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所的報告認為,預計今年上半年汽車產業增長景氣仍延續前期的下滑趨勢,但下滑趨勢會逐漸放緩,下半年有望逐步回升;預計今年汽產量的增長速度仍能保持在15%~20%,產銷量接近600萬輛。此外,2005年進口配額取消對車價的影響不會超過5%,其后的汽車需求不會在短期內爆發,持幣待購的需求積累會緩慢釋放。
高歌猛進型
東風
日產:預計排產20萬輛(增幅43%)
排產:目前其位于廣州花都和湖北襄樊的兩個生產基地已經開始建設,而按照東風有限明年30萬輛
乘用車的標準,今年
東風日產的產能將在20萬輛左右。
新車:新
陽光已經推出,其重頭戲二廂和三廂經濟型轎車將在年中推出,將為東風
日產的銷量作出巨大貢獻。
產能:30萬輛
發動機工廠今年將開工建設。
奇瑞汽車:國內外銷售14萬輛(增幅56%)
排產:2004年奇瑞汽車全年銷售近9萬輛,距年初18萬輛的銷售目標有較大差距。2005年中奇瑞最低銷售目標是14萬輛,同比增長超過50%,其中國內銷售10萬輛。
新車:T11和
A21。
產能:在三期工程結束后,將達到30萬的年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