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不是“佛腳” 親民務實是真金原創
不過,車展雖然熱鬧,我覺得我們還是得冷靜地看待車展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就像我的文章標題:上海車展不是“佛腳” 親民務實才是真金。
在車展光鮮亮麗的背后,我們必須看清楚,是不是因為有了國家的一紙政策,就一定要交出相應的答卷,是不是所有的政策,就一定是和企業規劃相一致的,或者干脆就是為了國家的那點補貼,而硬著頭皮瞎摻和的?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我們的確需要發展小排量,從中國國情出發,我們的確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扶持自主品牌,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我們的確尋求新能源來緩解未來的能源吃緊問題。
到目前為止,政府關于汽車行業的振興規劃,仍然是一個大方向的問題。還有很多的細節需要完善:
1、什么樣的具體措施能夠確保小排量占有率指標的達成;
2、有沒有更具吸引力和明確性的政策以鼓勵或補貼小排量的購買,政策的多變也許反而會引起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態;
3、如何確保實現50%的采購率,什么樣的車可以被稱為自主品牌(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至今相關部門還沒有給出一個關于“什么是自主品牌汽車”的明確的界定標準);
4、“汽車下鄉”在這么大的國家里,如何能確保在每一個鄉鎮都能實行統一標準,如何規避在實施過程中的投機倒把行為,如何從政策上鼓勵汽車廠商將產品推向農村,如何為廣大農村汽車購買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
5、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推廣,愿望是好的,但如何避免個別企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造成類似于“大煉鋼”式的資源浪費,如何衡量新能源是否可行和推廣的標準,通過怎樣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推廣中必須解決的配套工程問題,用什么樣的方式,真正能夠讓普通消費者接受和使用新能源汽車產品……
我不是什么專家,腦子里能夠蹦出來的疑問也就這些。我認為,除了產業振興規劃涉及到的內容,政府還應出臺更多關于市場、服務等方面規范化的細則。特別是以“汽車三包”為代表的關系到消費者切身利益方面的條例,和涉及到消費者用車的各項稅費政策。通過政策的引導和約束,在給予小排量和新能源更多的優惠和補貼措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高企業在客戶服務方面的規范化素質,讓廣大的消費者買得放心,用的安心,哪怕遇到問題也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因為只有讓“上帝”滿意,才能從根本上為自己創造更大的財富和價值。
就汽車行業這個圈子來看,生存在中國市場中的眾多車企已屬幸運。眼看著從歐美日到“金磚三國”的印度、巴西、俄羅斯,各個主要汽車消費市場一篇蕭條,唯獨中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