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地是行業內的一個老問題、老話題。然而,吆喝了那么多年,圈地之風從未停歇,反倒呈現愈加猛烈之勢。汽車城、汽車工業園、汽車主題公園、景觀試車場……以“汽車”為名求得土地,似乎是那么名正言順。當政府警示汽車產能過剩、需要進行調整之時,汽車企業依舊對擴張樂此不疲;當車市屢屢呈現蕭條景象之際,大大小小的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汽車圈地緣何屢禁不止?" />
謹防借汽車之名圈地
汽車圈地是行業內的一個老問題、老話題。然而,吆喝了那么多年,圈地之風從未停歇,反倒呈現愈加猛烈之勢。汽車城、汽車工業園、汽車主題公園、景觀試車場……以“汽車”為名求得土地,似乎是那么名正言順。當政府警示汽車產能過剩、需要進行調整之時,汽車企業依舊對擴張樂此不疲;當車市屢屢呈現蕭條景象之際,大大小小的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汽車圈地緣何屢禁不止?
業內人士這樣回答記者:“這不只是一個重復建設的問題,其中還可能包含著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黑幕。很多投資者采取迂回手段鉆了政策的空子,吞占土地資源。”
的確,優惠的土地價格、稅收的減免甚至資金上的支持,與汽車沾了邊的項目總能享受如此貴賓待遇。在很多省市或地區,汽車整車或是零部件都是作為支柱產業或重點發展的產業,很多汽車相關項目都作為“一號工程”來抓。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招商引資是提高GDP的重要途徑。他們所能掌控的資源,主要是集中在土地等自然資源上。而土地這種不可再生資源所能帶來的價值,正是眾多投資者垂涎之物。于是,兩相情愿,一拍即合。曾經有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商討合作事宜,當地政府為了促成此事,將很大一塊地無償劃撥,而且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支持該企業乃至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不久前記者去某企業,說起方圓幾萬畝土地都是“自己的”,這家企業負責人頗感自豪:“這都是當地政府劃撥給我們的,我們還打算在另一開發區申請一塊地。”
可氣的不僅是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令人扼腕的是,所謂的汽車項目常常會玩起“變臉”的把戲。企業拿到的不僅是一塊工業用地,還意味著大額的抵押貸款,甚至是將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的增值潛力。開發商拿到了土地,還可以打著汽車的幌子發展一些康體、娛樂等附加產業。
當然,在土地問題上,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始終在進行。此次《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和《禁止用地項目目錄》的發布實施,又把我們引入汽車圈地這個話題。應該說我們不是現在才關注此事,而是一直在關注它,更期待通過切實有效的途徑解決這個問題。
汽車業涌動圈地潮
第一幕 生產企業造車不忘圈地
不久前,某汽車企業借汽車項目圈地的做法在業內掀起不小的波瀾,以致該公司高層不得不出來解釋,其所取得的每一寸工業用地,都將會用于汽車生產及配套項目。然而,最終傳來的消息則是,在該企業眾多的新基地項目中,目前僅一個項目得到批準,其他項目紛紛“泡湯”,均被卡在國家發改委的審批環節上。
控制新建整車項目,適當提高投資準入條件,成為國家對汽車行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之一。而該企業眾多新生產基地遲遲未能得到發改委批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改委項目審批人員認為其現有產能尚有大量空余。
事實上,等待項目審批的企業還有很多:上汽的臨港生產基地項目、青年汽車山東生產基地項目、力帆的內蒙古生產基地項目……
不管項目是否真的全部用于生產,但是大大小小的汽車企業的確對征地情有獨鐘。有專家指出,擴產征用的土地當中有一些并不是真用于擴大產能,而是為了圈地。
據悉,四川省某企業在取得改裝車生產資質后,獲得了當地1000余畝土地使用權。如今這家企業除了擁有一條總裝線外,其他用地已建造廠房,并租給其他配套零部件企業以獲取利潤。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曾經有企業想做一個客車項目,如果僅僅是建廠房,一兩萬平方米足矣。然而,他們最終從當地政府手里要到了20萬平方米的土地。更有甚者,之后該企業轉手做起了房地產。“先把地圈下來,只要能讓企業維持運轉,就可以利用手里的土地升值賺錢。很多企業都這么做。”這位人士告訴記者。